(一) 革命篇 六0年代是一個狂飆的時代。越戰正進行的如火如荼,學生,和平運動者和無政府主義者們紛紛舉起抗議和反戰的標語旗幟擁上街頭;他們不僅反戰,甚至懷疑他們被培養長大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意識型態。在此同時,美國語言學的學術領域內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一位年輕的語言學家諾姆. 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於一九五七年發表了〈句法結構〉( Syntactic Structure),一九六五年又出版了〈句法理論綱要〉(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書中所高舉的理性主義方法論對當道的經驗主義語言學造成劇烈的衝擊,甚至也對其它的學科,如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舉例來說,喬姆斯基本著理性主義的語言觀,對以心理學家史基納(B. F. Skinner) 為首,當時獨領風騷並為美國傳統結構學派語言學所接受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提出嚴厲的批判,認為史基納過度化制約的行為主義只是一種徒具科學面貌的「偽科學」 (pseudo-science),絕對無法解釋人類行動的緣由,更不能說明人類語言行為的真相。喬姆斯基的批評產生了巨大的效果,致使史基納所代表的極端行為主義信念開始受到懷疑,並且一蹶不振。這也間接促成了當代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 的興起。所謂「喬姆斯基革命」(Chomskian revolution),就是指喬姆斯基的新觀念和新方法,對語言學和其它學科產生巨大影響,並終獲成功,取得主導地位的典範交替。典範中心更替的過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現象。如果從歷史演進的角度觀之,我們可以認為科學發展自有其內在史的邏輯。當舊典範已行至無可再行時,新典範的出現便成為必然的結果。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語言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找到清楚的例證。以下我們將就喬姆斯基革命中的理念演變方面做比較細緻的討論,看看一個舊的典範如何被一個新的典範所取代。
從舊理論到新理論 美國結構描寫學派語言學五0年代的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才結束不久,美國的國力和科技發展都居於世界的領先地位。美國語言學界沒有例外地也感受到這股樂觀的氣氛。美國結構學派的語言學家們認為在長久的探索之後,他們終於建立了一套最堅實的科學方法,可以分析世界上任何的語言。美國結構學派語言學起源於對印地安土著語言的研究。十九世紀末,廣大的中西部已告征服,治理並了解土著印地安人成為當務之急。治其人不可不知其言,美國各大學人類學系的語言組一時成為人文科系中的顯學。但是印地安土著的語言不像拉丁語,希臘語等歐洲古典語言一般,有長遠的文法研究傳統可供遵循;美國的語言學家們必須從零開始摸索,也無法預期最後會得出什麼結果。這種情形和一向主導英美哲學的經驗主義(empiricism) 思想,實在非常符合。經驗主義是西方哲學中知識論 (epistemology) 方面的一種思潮,起始於十七至十八世紀英國的哲學家約翰. 洛克(JohnLocke) 和大衛. 休姆(David Hume)。簡單的說,經驗主義哲學家認為人類的知識完全是靠後天經驗所學習得來的。人類天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必須藉由經驗這個世界才能在自己的心智中建立起知識。經驗主義的這種信念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美國語言學家來說,彷彿就是自己處境的寫照:面對完全陌生印地安語言世界,卻嘗試建立起對這個世界分類,解析等等的知識。因此,美國語言學家會創出一套完全經驗主義式的語言分析方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努力,到一九五0年代的時候,美國的語言學家們已經依據經驗主義,尤其是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 的路線,發展出一套相當完整的語言分析程序。這套程序稱為「發現程序」(discovery procedure),取其「發現語言結構」的意思。由於發現程序是一套經驗主義式的分析方法,起源於美國語言學家對印地安語言研究的需要,它在語言分析上的運用必定是一種由上(言談) 到下(音位),或由表層到深層的過程。也就是說,語言學家在對一個尚待研究的語言時,絕對不會知道他即將分析出來的各層面的面貌,會是什麼樣子,更不可能以在下層面結構細節來驗證在上面層面的分析結果,因為這麼做等於是對這個語言採取了「先入為主」的立場,有違經驗主義的原則。這種信念衍生出兩個重要的結果。第一,由於語言學家在面對一個陌生語言時不該,也不會「預設結果」,那麼語言學家對這個語言在分析以前只能採取不可知的態度。而印地安語言彼此之間又經常差異頗大,在哲學立場與實務分析兩者互相激盪下,美國的語言學家們自然而然會傾向於認為每一個語言的結構都是無法預測的,甚至語言和語言之間的差異可以無限大。語言學家面對一個陌生的語言時等於是白紙一張,那麼剛出生的兒童呢?美國的語言學家既然接受經驗主義的分析方法,他們勢必也得接受經驗主義的語言觀,也把剛出生的兒童視為白紙一張,有待後天的經驗學習來建立語言知識。但語言知識是什麼?兒童又是藉由什麼樣的方式來建立語言知識?這些問題,美國的語言學家們求助於當時獨霸美國心理學界的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這個名稱是由一九二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B. Watson) 所提出來的,在一九四0,五0年代時,由史基納(F. B. Skinner) 獨領風騷。行為主義基本上可說是一種極端的經驗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們就像典型的經驗主義論者一般,認為一切知識都是由後天的經驗學習得來的。說得更細緻些,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人類都是因接受到刺激(stimuli) 而產生反應(response)。而所發出的反應又得到正面的回饋(reinforcement),藉由這種學習模式才建立起知識。換句話說,所謂的知識,或直接說「行為」,在行為主義的定義下,單純只是一種「刺激─反應─回饋」的模式,或人們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根據不同的刺激,尋求正面回饋的一種反應而已。為了證明他們的理論,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做了許多很有意思的實驗。早期的俄國心理學家帕夫洛夫(I. B. Pavlov) 訓練了一隻狗,每逢餵食以前必先搖鈴。久而久之,這隻狗一聽到搖鈴聲便流口水,不論食物有沒有送來。另外史基納也設計了一個有名的「史基納箱」的實驗。史基納把一隻鴿子關在一個有特殊配備的箱子中。這箱子裡有一條橫桿,鴿子可以用喙去啄。史基納觀察這箱子中鴿子的動作,每次鴿子啄橫桿,史基納就投入食物。久而久之,鴿子只要感覺飢餓,就會開始啄橫桿,不論食物會不會出現。這些實驗中的動物,用行為主義的理論來解釋,已藉著「刺激─反應─回饋」的模式學習到了覓食的知識,即受刺激之後曉得做出正確的反應,以求得正面的回饋。這麼一套行為主義的理論在語言學的領域中可以怎麼應用,應該是很明顯的。首先,兒童正如白紙,在面對一個日後會成為他的母語,但目前卻極陌生的語言時,必需藉由「刺激─反應─回饋」程序來慢慢的建立起他對這個語言的認識。由於「刺激─反應─回饋」的模式是一種不自覺的習慣性程序,美國的語言學家們因此認為所謂的語言知識也只是一種約定俗成之習慣性反應的集合(a collection of habits),完全靠後天在經驗世界中累積。或者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兒童出生下來,正如語言學家一般,必需依靠一套發現程序來「發現」這個語言。當他經過多次的錯誤嘗試,終而能在不同的環境中 使用不同的句型或分辨出不同意義單元(如音位) 的對比之後,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語言人」,擁有語言的知識。這麼一種語言分析方法和語言觀所產生出來的語言學學派,就是所謂美國結構描寫語言學。結構學派語言學一言以蔽之,就是經驗主義的哲學基礎,加上發現程序的語言分析方法和行為主義的語言觀,如此的一個組合。一九五0年代中期結構學派語言學如日中天,學者們躍躍欲試於解析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這些語言學家們卻不知道幾年後一個不到三十歲的青年人所寫的一本小書,即將激起一場滔天巨浪,傾覆他們幾十年來辛苦建立的信念和價值。
因為老師有提到兩本書,都是William O'Grady寫的! 一本是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這本是綠皮包裝的,後來在課堂上老師又說了是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Analysis, 這本也是O'Grady寫的不過這本是藍本! 不過,這本書名在語析課程所發的預定進度表有出現。我有上網查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這本書,綠皮包裝的是1997/4/18出版的,然後2001的1月及2004的12/20都有出版不同版本的書,都是O'Grady寫的! 不過,後來二本的作者則改為John Archibald, and Mark Aronoff。所以我才問版本的問題~ 然後2005年也出來一本新的Contemporary Lingusitics, 是5月26日出版的且為硬皮包裝,作者是William O'Grady, John Archibald, Mark Aronoff, and Janie Rees-Miller 。想請問老師,10月要用的書是哪一本呢?? 如果帶來老師的困擾的話,很不好意思~~ 這是我在Amazon.uk查到的資料:http://www.amazon.co.uk/gp/search/ref=sr_pg_1/202-3206686-9964631?ie=UTF8&keywords=William%20O%27Grady&rh=i%3Aaps%2Ck%3AWilliam%20O%27Grady&page=1
有進取心,這是考上研究所必備的要件之一,不管你出身如何,老師都會盡全力協助你考上研究所的。至於要看那幾本書加強實力,老師的建議是暑期盡全力跟上老師的進度,行有餘力,可以參考'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by Andrew Radford 及 'Mandarin Chinese' by Li & Thompson 兩本書文鶴都找的到。
至於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第六版還是第七版好,老師認為差異不大,所以能省則省吧。
Good morning Sir,this is Nana,Your student in TPE summer courses.
We talk about Syntax this week. Sir means "subcategorization" is included in the lexical entry of each word. How about "selection" in syntactic dependencies? What are they in common?(Intro. to Lg, 7th ed. p.156) Thanks for your response.
33 則留言:
語言學發展簡述
什麼是語法理論?
(一) 革命篇
六0年代是一個狂飆的時代。越戰正進行的如火如荼,學生,和平運動者和無政府主義者們紛紛舉起抗議和反戰的標語旗幟擁上街頭;他們不僅反戰,甚至懷疑他們被培養長大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意識型態。在此同時,美國語言學的學術領域內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一位年輕的語言學家諾姆. 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於一九五七年發表了〈句法結構〉( Syntactic Structure),一九六五年又出版了〈句法理論綱要〉(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書中所高舉的理性主義方法論對當道的經驗主義語言學造成劇烈的衝擊,甚至也對其它的學科,如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舉例來說,喬姆斯基本著理性主義的語言觀,對以心理學家史基納(B. F. Skinner) 為首,當時獨領風騷並為美國傳統結構學派語言學所接受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提出嚴厲的批判,認為史基納過度化制約的行為主義只是一種徒具科學面貌的「偽科學」 (pseudo-science),絕對無法解釋人類行動的緣由,更不能說明人類語言行為的真相。喬姆斯基的批評產生了巨大的效果,致使史基納所代表的極端行為主義信念開始受到懷疑,並且一蹶不振。這也間接促成了當代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 的興起。所謂「喬姆斯基革命」(Chomskian revolution),就是指喬姆斯基的新觀念和新方法,對語言學和其它學科產生巨大影響,並終獲成功,取得主導地位的典範交替。典範中心更替的過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現象。如果從歷史演進的角度觀之,我們可以認為科學發展自有其內在史的邏輯。當舊典範已行至無可再行時,新典範的出現便成為必然的結果。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語言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找到清楚的例證。以下我們將就喬姆斯基革命中的理念演變方面做比較細緻的討論,看看一個舊的典範如何被一個新的典範所取代。
從舊理論到新理論
美國結構描寫學派語言學五0年代的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才結束不久,美國的國力和科技發展都居於世界的領先地位。美國語言學界沒有例外地也感受到這股樂觀的氣氛。美國結構學派的語言學家們認為在長久的探索之後,他們終於建立了一套最堅實的科學方法,可以分析世界上任何的語言。美國結構學派語言學起源於對印地安土著語言的研究。十九世紀末,廣大的中西部已告征服,治理並了解土著印地安人成為當務之急。治其人不可不知其言,美國各大學人類學系的語言組一時成為人文科系中的顯學。但是印地安土著的語言不像拉丁語,希臘語等歐洲古典語言一般,有長遠的文法研究傳統可供遵循;美國的語言學家們必須從零開始摸索,也無法預期最後會得出什麼結果。這種情形和一向主導英美哲學的經驗主義(empiricism) 思想,實在非常符合。經驗主義是西方哲學中知識論 (epistemology) 方面的一種思潮,起始於十七至十八世紀英國的哲學家約翰. 洛克(JohnLocke) 和大衛. 休姆(David Hume)。簡單的說,經驗主義哲學家認為人類的知識完全是靠後天經驗所學習得來的。人類天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必須藉由經驗這個世界才能在自己的心智中建立起知識。經驗主義的這種信念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美國語言學家來說,彷彿就是自己處境的寫照:面對完全陌生印地安語言世界,卻嘗試建立起對這個世界分類,解析等等的知識。因此,美國語言學家會創出一套完全經驗主義式的語言分析方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努力,到一九五0年代的時候,美國的語言學家們已經依據經驗主義,尤其是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 的路線,發展出一套相當完整的語言分析程序。這套程序稱為「發現程序」(discovery procedure),取其「發現語言結構」的意思。由於發現程序是一套經驗主義式的分析方法,起源於美國語言學家對印地安語言研究的需要,它在語言分析上的運用必定是一種由上(言談) 到下(音位),或由表層到深層的過程。也就是說,語言學家在對一個尚待研究的語言時,絕對不會知道他即將分析出來的各層面的面貌,會是什麼樣子,更不可能以在下層面結構細節來驗證在上面層面的分析結果,因為這麼做等於是對這個語言採取了「先入為主」的立場,有違經驗主義的原則。這種信念衍生出兩個重要的結果。第一,由於語言學家在面對一個陌生語言時不該,也不會「預設結果」,那麼語言學家對這個語言在分析以前只能採取不可知的態度。而印地安語言彼此之間又經常差異頗大,在哲學立場與實務分析兩者互相激盪下,美國的語言學家們自然而然會傾向於認為每一個語言的結構都是無法預測的,甚至語言和語言之間的差異可以無限大。語言學家面對一個陌生的語言時等於是白紙一張,那麼剛出生的兒童呢?美國的語言學家既然接受經驗主義的分析方法,他們勢必也得接受經驗主義的語言觀,也把剛出生的兒童視為白紙一張,有待後天的經驗學習來建立語言知識。但語言知識是什麼?兒童又是藉由什麼樣的方式來建立語言知識?這些問題,美國的語言學家們求助於當時獨霸美國心理學界的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這個名稱是由一九二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B. Watson) 所提出來的,在一九四0,五0年代時,由史基納(F. B. Skinner) 獨領風騷。行為主義基本上可說是一種極端的經驗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們就像典型的經驗主義論者一般,認為一切知識都是由後天的經驗學習得來的。說得更細緻些,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人類都是因接受到刺激(stimuli) 而產生反應(response)。而所發出的反應又得到正面的回饋(reinforcement),藉由這種學習模式才建立起知識。換句話說,所謂的知識,或直接說「行為」,在行為主義的定義下,單純只是一種「刺激─反應─回饋」的模式,或人們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根據不同的刺激,尋求正面回饋的一種反應而已。為了證明他們的理論,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做了許多很有意思的實驗。早期的俄國心理學家帕夫洛夫(I. B. Pavlov) 訓練了一隻狗,每逢餵食以前必先搖鈴。久而久之,這隻狗一聽到搖鈴聲便流口水,不論食物有沒有送來。另外史基納也設計了一個有名的「史基納箱」的實驗。史基納把一隻鴿子關在一個有特殊配備的箱子中。這箱子裡有一條橫桿,鴿子可以用喙去啄。史基納觀察這箱子中鴿子的動作,每次鴿子啄橫桿,史基納就投入食物。久而久之,鴿子只要感覺飢餓,就會開始啄橫桿,不論食物會不會出現。這些實驗中的動物,用行為主義的理論來解釋,已藉著「刺激─反應─回饋」的模式學習到了覓食的知識,即受刺激之後曉得做出正確的反應,以求得正面的回饋。這麼一套行為主義的理論在語言學的領域中可以怎麼應用,應該是很明顯的。首先,兒童正如白紙,在面對一個日後會成為他的母語,但目前卻極陌生的語言時,必需藉由「刺激─反應─回饋」程序來慢慢的建立起他對這個語言的認識。由於「刺激─反應─回饋」的模式是一種不自覺的習慣性程序,美國的語言學家們因此認為所謂的語言知識也只是一種約定俗成之習慣性反應的集合(a collection of habits),完全靠後天在經驗世界中累積。或者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兒童出生下來,正如語言學家一般,必需依靠一套發現程序來「發現」這個語言。當他經過多次的錯誤嘗試,終而能在不同的環境中
使用不同的句型或分辨出不同意義單元(如音位) 的對比之後,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語言人」,擁有語言的知識。這麼一種語言分析方法和語言觀所產生出來的語言學學派,就是所謂美國結構描寫語言學。結構學派語言學一言以蔽之,就是經驗主義的哲學基礎,加上發現程序的語言分析方法和行為主義的語言觀,如此的一個組合。一九五0年代中期結構學派語言學如日中天,學者們躍躍欲試於解析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這些語言學家們卻不知道幾年後一個不到三十歲的青年人所寫的一本小書,即將激起一場滔天巨浪,傾覆他們幾十年來辛苦建立的信念和價值。
怕你們看的太累、太多,下一次再看看青年杭士基
老師您好,我是您今年暑期班的學生~ 因為我自已本身是五專畢業工作了幾年後再重拾課本! 在聽您的課的時候,並不能像其它的學生一樣能很快的就吸收進去~ 很想在下課後請教您一些我上課聽不太懂的地方,但是又不太好意思~
想請問如果我自已要再多自修一些語言學的內容的話,除了您有提到的Language Files 9/e及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之外,我還可以找那些書籍來看呢?
謝謝
可能重拾書本,一時無法適應吧。其實,很多的課本都有中譯本,但老師不會推薦,因為面對考試時,是外文考題問答作答,看中譯本,屆時,可能會出問題。所以不要不好意思,直接來問老師吧,老師是很樂意解答你的問題的,就是因為不會,所以當學生,所以不要不好意思。除此,回家,花點時間,查查不會的單字,日積月累,很快就會有起色的。
老師您好阿~
我是國家補習班去年秋季班的學生
今年考到中部某所...也決定先去唸了
但明年還是想考一次(著重在大型國立學校)
語概我已經知道怎麼唸了也比較沒問題
所以我只想補語析一科而已....(順便在去複習一下SYNTAX的東西哈哈)
如果我要到台中的立功去補語析也有優惠嗎?(我預計秋季班才開始補)
想問您學費方面是要怎麼算阿?!
謝謝回答喔^^
恭喜你考上研究所,既然是老師國家補習班的舊生,歡迎來上課,為服務舊生,語析上課,一科2000元整。
嗯~謝謝老師阿~
我去年是在國家補
但我打算從今年秋季班開始在台中立功補
這樣也是2000元整嗎?
我去報名時要怎麼說呢??
謝謝老師回答喔~^^y
1.還有我去上課時要準備之前ㄉ講義還是會發新的?
2.之前國家的上課正也要帶??
只要是老師的舊生,都一樣。屆時請帶國家補習班的課本,因為台中班教材與國家是一模一樣的。
老師請問一下
在寫language feature時,所指的anterior是指哪一部份呢?
同學~老師所說的anterior是指alveolar(齒齦)為基準往前推的那些部分:bi-labial(雙唇)labio-dental(齒唇),inter-dental(齒間),參考一下,有錯請給予糾正摟...
原來是我筆記抄錯了 真的很謝謝你 所以[tS]這個音標(不好意思 它的音近似中文的"去" 因為那個音標我打不出來) 它的feature 應該是-anterior, +coronal嗎?
真的很謝謝你
老師:不好意思
我是您今年在國家準備華語文教學所的學生
我看過歷屆的語概考古題
似乎與老師所教的有些出入?!
不知以何為依皈><
而學生是否需要另外再參考別的相關書籍呢(我是初學語概 有時上課內容對我而言比較吃力)
除了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及language file之外 有其他的書嗎??
最後想再請問老師
台師大所開的參考書單中
有本為黃宣範所譯"漢語語法" 及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之中譯本是否不同??
老師謝謝^^ 請您撥冗回答囉:)
老師您好,
我想請問我是否可以轉貼您的文章到我的Blog呢? 謝謝~
文章可以貼,沒問題。
喬姆斯基
一九五0年代,結構學派的研究方法盛行,結構學派的語言學家們宣稱,世上任何語言的結構,都可以藉由發現程序而建立,其他的工作只是把它衍生出來而已。在同時,一位毫不起眼的小人物,諾姆. 喬姆斯基,卻開始對美國結構學派語言學的整個哲學基礎和分析技術產生質疑,並在之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喬姆斯基於一九五一年拿到美國賓州大學語言學碩士的學位,畢業後在哈佛大學做了四年研究,爾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 覓得一席教職,教授邏輯,哲學和德文,法文等課程。當時的喬姆斯基,在大師林立的結構語言學界中只能算是一個小輩,的確,喬姆斯基在賓州大學跟隨結構學派大師哈里斯研讀語言學時,也如同其它年輕的學生一般,對結構學派的信念毫無條件的接受。
喬姆斯基的父親威廉. 喬姆斯基是一位頗有名望的希伯來文獻學家。耳濡目染之際,喬姆斯基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閱讀父親所寫的希伯來文研究的書籍,並能檢查錯誤。環境的薰陶,奠定了喬姆斯基日後的學士和碩士論文的基礎,因此,其主要研究希伯來文法的結構,也就不足為奇了。青少年時期的喬姆斯基是一個狂熱的馬克斯主義者,一心只想到當時尚為英國託管地的巴勒斯坦(今之以色列)去,加入「基布茲」(Kibbutz,一種猶太人群居的「人民公社」),致力於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合作。但是喬姆斯基的父親顯然不欣賞他這種狂熱的理想。就在十八歲的那一年,喬姆斯基的父親把他介紹給賓州大學的結構學派語言學大師哈里斯,希望他能專心於學術,忘掉前往巴勒斯坦的念頭。事實上,喬姆斯基在投入哈里斯的門下後,其表現不凡。除能馬上開始閱讀哈里斯的語言分析專著外,並且喬姆斯基也開始自修數學,以至他日後能發表數篇關於語言的數理結構的論文,對計算機科學的突破產生重大的影響。當時,受了哈里斯的影響,喬姆斯基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結構學派支持者。如果他能堅持結構學派的研究路線,那麼日後成為一位傑出的結構學派語言學家,也應該是意料中的事。可是如果凡事都如意料,那麼事後也就不會有喬姆斯基的革命了。在喬姆斯基於一九四0年代末期和一九五0年代初期進行發現程序的研究時,有一項發現使得他開始對結構學派的信念和分析方法產生了懷疑。在哈里斯的建議之下,喬姆斯基選擇了希伯來語法做為他碩士論文的題目。但是他很快便發現結構學派的發現程序完全沒有辦法應用在希伯來語的研究上。閃族語系(Semitic Languages) 是一種元音屈折的語言。例如古典阿拉伯語「寫」的字根是ktb,由這個字根可衍生出katab,kattab,kaatab, aktab 等不同的動詞型態。在這種情形下,最小的意義單位到底是什麼以及音位要如何測量出來,對結構學派的分析方法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喬姆斯基發現,要描述希伯來語法,最好的方式是建立一套描寫希伯來語中元音變化規律的規律系統,並且將這些規律依照某種邏輯順序加以排列,使之按照線性次序運作,如此便能得到正確的衍生結果。關於這一點,喬姆斯基有一個很驚人的發現。由於喬姆斯基對希伯來語的歷史相當熟悉,當他將希伯來語裡的語音規律都找出來並完成正確的排序之後,他馬上發現這些規律的排列順序與希伯來語在歷史中的演變過程完全一致。換句話說,希伯來語在歷史中演變的軌跡,竟存在於每一個以希伯來語為母語的現代人腦中。這個發現有兩項非常重大的意義。首先,語言規律以及由語言規律所組成的人類語言知識必定是一種實質的存在,因為語言在歷史中的演變乃是一種實際發生過的歷史事實。這麼說來,人類的語言知識就不是如結構學派語言學或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所認定的一般,只是一群音位的排列或針對刺激所做出的適當反應而已。語言知識乃是一組語言規律的集合,具有獨立存在,動態,以及抽象的性質。其次,人類語言知識的建立不可能是如經驗主義論者所認定的一般,完全依靠外在的經驗而獲得,因為人類不可能接觸到過去已逝的經驗。如此一來,人類天生下來必然已具備有強大的語言本能,能夠藉著接觸環境中的語言材料,在自己的心智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規律系統,再藉由運用這套規律系統,展現出正確的語言表現。 這些推論,都指向結構學派的語言觀以及立基於這套語言觀的發現程序,在本質上是有錯誤的。若從此角度來看語言現象,問題再也不會令人感到迷惑。在結構學派語言學基本上遵循了邏輯實證論的科學哲學觀,認為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程序必須有嚴謹的邏輯性。把這個看法運用到發現程序對語言結構諸層面的解析上,每一個層面所解析出來的成果都可以視為發現下一個層面所需的前提。如此一層一層的挖掘,最後所得的結果才是具有邏輯嚴謹性的結果。由於每一個層面的解析都有賴於前一個(前提)層面的正確成果,「層面混雜」(mixture of levels) 便成為結構學派分析中最忌諱的的一件事。並且,由於結構學派的分析絕對禁止預設下一個層面的結果來解析這一個層面,結構學派的語言學家們便必須認定這一個層面的解析成果與下一個層面的解析成果之間,必定會有一種一對一的嚴格對應關係。例如,在詞位層面上是AB的結構,到音位層面上絕對不會變成BA。這種信念稱為「雙獨一性」(biuniqueness)。可是層面混雜和違反雙獨一性的例子卻隨處可見。我們知道在語言裡面有些名詞和動詞的差別是由重音決定的,如r?cord 和rec?rd。如此,重音在英語裡必定具有音位性的地位。可是我們要檢查出它的音位性和地位,我們必須先知道名詞和動詞的區別,換句話說,重音的音位性必須靠句法環境來決定,而不是靠它所出現的語音環境來決定。這麼一來,重音音位性的決定必須上溯數個層面,造成全域性(global) 的分析現象。觸犯了層面混雜的禁忌。基於這些發現和考慮,喬姆斯基終於放棄了結構學派語言學的信念,轉而探索人類語言知識中規律系統的本質和結構。喬姆斯基討論討論希伯來語法中的規律和排序等問題,寫成了碩士論文〈希伯來語的詞音位學〉( Morphophonemics ofModern Hebrew)。事實上,一九五0年代美國結構學派大多數的基本信念,如對邏輯實證論和行為主義的堅持,都是布倫菲德所奠立的。因此,喬姆斯基的新觀念和新研究取向無異是向以往眾語言學大師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的語言學家會忽略喬姆斯基的看法,甚至嘲笑他所做的研究「不算語言學」,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對結構學派的語言學家來說,這些細微的語音變異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話習慣。既然只是習慣,何必深入鑽研,自擾擾人呢?但喬姆斯基可不是這麼想的。一九五一年喬姆取得了碩士學位,繼續在賓州大學攻讀博士。在此同時,他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獎學金,在哈佛大學進行四年的研究。這一段期間中喬姆斯基反覆思考語言知識的本質,並探索下面這兩個問題在語言學中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如何解釋人類語言使用的「創造性」(creativity)?我們應該如何解釋兒童語言習得(acquisition) 的特徵?
這兩個問題其實是同一問題的兩個面向。早在兩千多年前,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已經注意到兒童可以在缺乏充分而正確的語料之下學會一個完整的語言。十八世紀歐陸理性主義代表性哲學家笛卡兒(R. Descartes) 更大力陳述語言知識在人性中的地位具有高度先驗的性質。也就是說,仔細觀察兒童對語言的學習,我們會發現語言的知識不知從何處而來。由於兒童可以在缺乏充分而正確的語言經驗下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語法,語言知識決不是由經驗而來的。而且,當兒童學會一個語言之後,馬上就可以純熟的使用這個語言,表達出心中任何想法和觀念,創造出新的言談,故語言使用的創造性也絕非後天經驗所能涵蓋解釋的。從這些角度來觀察語言,我們勢必得到一種理性主義的語言觀,即語言乃是「天授」,是人類天生下來就具有的一種本能。笛卡兒繼承中古西方哲學,認為語言做為一種先驗知識正可以證明上帝的存在。喬姆斯基卻認為,既然我們現在已經具備有生物學的知識,我們把語言視為是一種生物現象,似乎也未嘗不可。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認為人類天賦的語言能力是一種基因所決定(genetically determined) 的生物現象。也就是說,就好像人天生下來就註定要長兩隻肐臂而不是一對翅膀一般,人天生下來,只要是處於正常的環境之中,就註定要學語言。總而言之,喬姆斯基在研究語言結構本質的過程中,已由經驗主義轉向理性唯物主義(rational materialism) 的語言觀了。這種對語言本質的看法,在保守的結構學派語言學的學術圈中,顯得驚世駭俗。並且在喬姆斯基撰寫他的博士論文〈語言理論的邏輯結構〉(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Linguistic Theory) 期間,備受學術圈的排斥。不過美國結構學派語言學似乎是氣數已盡,並在兩三年後,由喬姆斯基所寫句法結構一書中,正式的蔓延開來。
老師您好,
課堂上有聽您說秋季班要買一本書,叫Contemperary Linguistics。我學姐有一本要給我,但不確定是不是同一個版本。
想請問這本書的全名跟出版的年份是幾年? 謝謝
因為老師有提到兩本書,都是William O'Grady寫的! 一本是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這本是綠皮包裝的,後來在課堂上老師又說了是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Analysis, 這本也是O'Grady寫的不過這本是藍本! 不過,這本書名在語析課程所發的預定進度表有出現。我有上網查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這本書,綠皮包裝的是1997/4/18出版的,然後2001的1月及2004的12/20都有出版不同版本的書,都是O'Grady寫的! 不過,後來二本的作者則改為John Archibald, and Mark Aronoff。所以我才問版本的問題~ 然後2005年也出來一本新的Contemporary Lingusitics, 是5月26日出版的且為硬皮包裝,作者是William O'Grady, John Archibald, Mark Aronoff, and Janie Rees-Miller 。想請問老師,10月要用的書是哪一本呢?? 如果帶來老師的困擾的話,很不好意思~~
這是我在Amazon.uk查到的資料:http://www.amazon.co.uk/gp/search/ref=sr_pg_1/202-3206686-9964631?ie=UTF8&keywords=William%20O%27Grady&rh=i%3Aaps%2Ck%3AWilliam%20O%27Grady&page=1
王老師您好:
我想請教您關於國小英語教學現場上實際的問題。現在各國小都有英文課,其實對於小學生而言,她們一點也都不喜歡上英文課,原因很簡單,因為一個班上總?分兩種人:一種?完全聽不懂的人;另一種?覺得老師教得太簡單他早就會了。所以喜歡上英文課的遠少於不喜歡上的人。
所以身為國小英文教師應該如何去拿捏這尺度?該如何去兼顧這種情形?
不知老師是否可以給我一些建議,
麻煩您了,謝謝!
老師您好:
我是您高雄立功的學生,在上一節課(7/22)中您給我們一個作業,就是要查語概p.12當中有一個單字的definition,可否請老師再重複一次這個單字,謝謝老師
approximant
上課將使用Contemporary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這本是綠皮包裝
與其他書比較之後,內容差異不大,用此本書的原因是:因為他比較便宜,定價八百,打八折。
其他書則打完折後也要上千元。
AGNES所提到的問題,讓我想起前幾天在網路上看到的新聞:內容是一位中國大陸中文系學生遠渡重洋到美國教中文的故事(中國熱),該課程雖為選修課程,但學生及社區卻不少人為之瘋狂,原因無它,因為他讓課程活了起來。其中有一段說了他如何利用打撲克牌教學生中文的數字以及辦活動讓學生瞭解中國的節慶及文化。倘若課程許可,何不利用活動代替無聊的英文文法講解;文法有難易之分,但別忘了,遊戲及活動通常對他們來講,都是新奇的感受,更何況,那個小孩不是邊玩邊學會自己的母語的呢。
老師您好:
我是您高雄立功暑期班的學生. 我本身念的是應用外語. 在一間很多人都沒聽過的學校念書. 讓我自覺自己比別人差很多. 應用外語學到的東西不多.上您的課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語言學. 剛開始一兩周上起來真的有點吃力. 我想拼第一年就能考上研究所. 不過我遇到了些小問題. 我想多加強自己對語言學這科的進度. 除了老師您上課推薦的Language File 及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外.我還可以買那些書來加強自己了呢?我覺得我差其他同學的程度有一段距離>"<.但是我想拼拼看卻又求助無門...
還有就是an tntroduction to language第六版及第七版有很大的差異嗎? 因為家人曾有在空大上過語言學.家中有一本第六版的書.我在考慮要不要也買第七版..
謝謝老師的回答^o^
有進取心,這是考上研究所必備的要件之一,不管你出身如何,老師都會盡全力協助你考上研究所的。至於要看那幾本書加強實力,老師的建議是暑期盡全力跟上老師的進度,行有餘力,可以參考'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by Andrew Radford 及 'Mandarin Chinese' by Li & Thompson
兩本書文鶴都找的到。
至於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第六版還是第七版好,老師認為差異不大,所以能省則省吧。
老師:
我是高雄立功的學生, 首先很感謝您直接明確的教學方式, 關於語析這一科, 我在課堂上遇到的難題挺大, 原因是因為我在上您的課之前在學校學了English Syntax (An Introduction) Andrew Radford 那本書, 到目前我只學到第5章結束,書裡面介紹最新的理論, 也有提及Chomsky過去的理論, 我的問題是:
1.現在已不用S這符號, 用CP
2.binary theory不能3叉,但是您課堂上有寫到3叉
3.書中的T是否就是您說的I?
4.您這禮拜的解題方式(Which professor did the president speak to的DS)由最上面的CP,C'一直下來的的那棵數,是否可以解釋Affix-Hopping所延伸出來的概念跟null aux, null T, null C,還有Head Movement?
5. 最現實的問題是, 假如考試學校的老師還未接新受理論, 那我用新的符號根概念去解題會有分數嗎?
謝謝老師!
老師:
我想請問語概講義p22(2)
為什麼ugly+fy不合morphological rules?
可是感覺-fy是一個可以改變詞性的morpheme,有符合構詞規則壓?
因為我覺得像beauty 可以變成beautify
只是因為uglify現在還沒人使用而已
麻煩老師解答
謝謝~
Good morning Sir,this is Nana,Your student in TPE summer courses.
We talk about Syntax this week. Sir means "subcategorization" is included in the lexical entry of each word. How about "selection" in syntactic dependencies? What are they in common?(Intro. to Lg, 7th ed. p.156)
Thanks for your response.
Can we have the wall discussing the questions of Morphology and Syntax ?
請問老師 漢語語法..要買中文版的還是英文版的?
皆可,一般老師推薦看英文版
老師我想請問一下念語概除了上課之外還有其它的書籍能夠練習解題的嗎?謝謝!還有老師你真的敎的很好ㄛ我永遠挺你的啦!
這不是清大林老師的文章嗎?
張貼留言